五脏为阴,六腑为阳,阴病难治,阳病易治。余尝考《内经》肠擗字义,谓游漂絮也,又谓肠中水也,以水而如絮漂泊肠中,非寒湿之凝结,即湿热之郁蒸。
且精积气充则命门之火升如旭日,即寒邪亦不治而自散。再有神情清爽,舌胀大不能出口者,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,而毒延口也,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,则舌胀自消矣。
不拘日数多少,便宜发散。烦躁之由,又各不同。
如太阴腹满时痛,少阴口燥咽干,或腹满不大便,或下利清水,心下痛,此积症也。凡合膏,初以苦酒渍取,令淹溲浸,不用多汁,密覆勿泄。
且详言五脏六腑所见之症,盖以咳之为病,虽见端于肺,而所以致咳之原,则变现而难测。夫阳升则井寒,阴升则水暖,以物投井,及叶坠空中,翩翩不疾,皆升气所碍也。
吾师因由博反约,采取前贤往论,集成二卷,复讲明阴阳升降之理,切脉审症之要,为一卷,名曰医效秘传。恶草,畏大黄、黄连、藜芦。